大象保->保险课堂->保险案例->正文

购买理财保险要小心 不了解产品不要盲目购买

上一篇下一篇
  

      3月4日,记者接到市民徐先生的电话,称自己的爱人杜女士3年前去银行替老母亲存养老费,结果听信工作人员“忽悠”,买了一款所谓的高收益“理财产品”。结果,时隔不到一年,杜女士却收到了保险公司寄来的缴费通知单。   

      惊讶之余,杜女士和徐先生仔细核对后发现,原来这个产品只是一款分红保险。等到杜女士的老母亲急需用钱想要终止投资时才发现,这款保险不仅收益率远未达到当初的允诺,如果退保的话连本金都会蒙受损失。   

      保险公司的人告诉杜女士,这款叫做“国寿鸿富两全保险(分红型)”的产品必须过了6年才能提取,如果一定要拿,只能作为退保处理,不仅拿不到分红,连本金都拿不回来,要扣2000元左右,只能拿回79000元左右。而3年前介绍她买这款产品的人早已不在人寿公司工作,目前也无法取得联系。   


      退还本金及应得红利给投保人   

      3月6日,中国人寿保险浙江分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便致电记者,了解了当日见报文章中提到的徐先生和杜女士的情况之后答复到,“他们会调出此事再彻查一下,尽快给予当事人回复。”   

      时隔一天,3月7日下午,徐先生通过QQ私信告诉记者,人寿公司已经给他的爱人杜女士打过电话了。“我们只要求把本金和相应的银行存款利息拿回来就可以,他们说跟领导商量后再答复。”   

      3月8日,徐先生致电记者,说是中国人寿保险浙江分公司调查清楚情况之后,跟他和杜女士已经谈妥最后的解决方案:退还本金81000元,并付给投保人杜女士这三年的红利2158.22元,具体落实时间就在这几日。   

  
      “存单”变“保单”的情况并非个案。   

      记者屡屡接到中老年市民打来的投诉电话。他们的情况和徐先生杜女士的大同小异,均是在银行营业网点派驻的保险销售人员的劝说下,把分红型保险产品当作银行理财产品买回家,等到支取时发现,收益与销售人员当初所说的大相径庭。   

      “因为是在银行网点买的,签好的单子也是在窗口办理的,所以也没多看,听到收益可以,便签字了。”近日来电的市民严先生如是说。   

      记者仔细总结了这些保险销售人员的一些误导说辞,发现了一些共性的“圈套”供广大市民参考。   

      首先,保险销售人员利用市民对银行的信任,尤其是抓住中老市民理财求稳健的心态,欺骗或者故意误导投资者,将保险产品说成是银行的理财产品、基金等售卖。   

      其次,部分销售人员为了业绩,夸大产品收益或者不告知收益情况,尤其是分红型保险产品近年来收益不佳,只好承诺远高于产品本身的收益率诱导投资者。   

      再者,一些业务人员利用中老年人不熟悉金融产品的弱点,有意隐瞒投资者产品的犹豫期、退保损失、保单期限等重要合同内容,甚至代替客户签字。



《保险讲堂》是大象保帮助用户理解保险,和有效投保的专栏内容,以立场客观、内容专业、知识易懂、易用为原则,系统性输出多种分类的干货内容,包括资讯广场、保障需求、保险规划、保障人群、保险课堂等等。查看更多、最新文章,可关注大象保官方微信订阅号:大象保(或搜索微信公众号ID-daxiangbx)。

用户咨询

您的保险疑问将第一时间解决

  • 问题类型
  • 姓  名
  • 称 呼
  • 手机号
  •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免费预约

电话回访

问题解答

信息保护

官方微信群

和象友一起聊保险  福利速递   知识分享

体验官选拔 解锁更多技能 规划师不定期出没解答

扫描添加小助手为好友( pinkpink-tiger
加入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