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保->保险课堂->购险攻略->正文

解读中产家庭保险规划的误区

上一篇下一篇


  虽然按照合理的保险规划,可以把人生分为单身、家庭初创、家庭稳健等时期。但很多中国家庭都是近年才开始接触个人保险,保险观念并不成熟,又一下从基础性保障买到最高层次的投资型保障,在认知上产生了很多误区。保险产品有其特殊性,并不是某一项买得高买得早就能起到作用。只有避开这些误区补足缺口,才是“健康保障”。


   误区一:重投资轻保障

   虽然很多人有购买保险的意识,但是对于购买什么产品却意识混沌。“很多人会主动找代理人谈保险,但是最后还是将重点落在收益上。本质上他们看重的还是投资,而并非保障。这对于进入35岁,甚至是40岁之后的人来说,实在不可取。”太平人寿上海分公司外勤经理韦正喜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友邦保险资深营业处总监罗若远则将投资类产品和保险类产品分别比喻为“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投资是在个人有能力的时候,钱生钱;保险是在人无法应付的时候,钱生钱。”


   误区二:自我掌控买保险

   什么时候买保险,究竟应该谁说了算?也许很多已经“财务自由”的中产家庭会选择自己决定购买产品时间,但这种自由往往会给家庭带来不必要风险。

   有人觉得过早规划养老是杞人忧天,但其实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提前考虑不仅产品费率低,而且有更多的选择。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健康险,如果家庭不能在该阶段中全面规划健康险产品,那么到了50岁之后,即使保险公司同意承保,也会出现高额的加费情况,甚至发生保费和保额的倒挂。


   误区三:给财产投保不给自己投保

   这是在中国一个特别普遍的问题,很多事业有成者对大宗财产投保意识浓厚,会主动为车、房产购买保险,但往往个人连最基本的意外险都没有。“客户会觉得财产损失看得着、摸得到。”信诚人寿区域总监陈维嘉对记者说。大众往往过度重视财产本身,而忽略创造财产的个人。



《保险讲堂》是大象保帮助用户理解保险,和有效投保的专栏内容,以立场客观、内容专业、知识易懂、易用为原则,系统性输出多种分类的干货内容,包括资讯广场、保障需求、保险规划、保障人群、保险课堂等等。查看更多、最新文章,可关注大象保官方微信订阅号:大象保(或搜索微信公众号ID-daxiangbx)。

用户咨询

您的保险疑问将第一时间解决

  • 问题类型
  • 姓  名
  • 称 呼
  • 手机号
  •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免费预约

电话回访

问题解答

信息保护

官方微信群

和象友一起聊保险  福利速递   知识分享

体验官选拔 解锁更多技能 规划师不定期出没解答

扫描添加小助手为好友( pinkpink-tiger
加入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