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保->保险课堂->保险案例->正文

未成年人开车肇事 保险公司赔偿吗

上一篇下一篇
      2011年12月13日,16岁少年宋某驾驶机动车逆行,遇30多岁的黄女士驾驶另一辆机动车正常行驶,二车前部相撞,黄女士受伤,车辆受损。交管部门认定“未成年人宋某负事故全部责任,黄女士不负事故责任”。黄女士经医院认定为轻型颅脑损伤,头外伤等。黄女士要求宋某所驾车辆的保险公司和其监护人赔偿,保险公司称,因驾车人是未成年人,公司不承担责任。为讨说法,黄女士告上法院。   

      据《侵权责任法》第32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因此,宋某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毋庸置疑。本案最大争议焦点在于,保险公司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承担该怎样承担。   
      在法庭上,安刚律师表示,被告保险公司应按《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而被告保险公司提出,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22条规定,有下列之一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其中第一条为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安刚指出,被告适用法律的位阶明显低于原告适用法律,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对于法律不同部分,应适用上位法。同时从强制保险制度本意考虑,机动车所有人必须依法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制保险,受害人也无法选择机动车驾驶人的合法与否,如因机动车驾驶人的违法程度而区别赔偿受害人,不利于对受害人的保护。   

      法院最终判决被告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责任限额内赔偿原告18万余元,不足部分由宋某家长赔偿4万余元。   


      律师点评:《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法律位阶高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对于两部法律不同部分应适用上位法。从强制保险制度的立法本意上考虑,旨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而对机动车驾驶人违法性未作区分,受害人无法选择机动车驾驶人合法与否,如因机动车驾驶人的违法程度而区别赔偿受害人,有悖公平原则。法律对“无证驾驶”的指向通常为成年人,未成年人无法与高度危险作业联系在一起。未成年人违法驾驶不仅危害公共安全,也对其成长造成负面影响。监护人不但要满足未成年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还应对其精神层面予以关注。 



《保险讲堂》是大象保帮助用户理解保险,和有效投保的专栏内容,以立场客观、内容专业、知识易懂、易用为原则,系统性输出多种分类的干货内容,包括资讯广场、保障需求、保险规划、保障人群、保险课堂等等。查看更多、最新文章,可关注大象保官方微信订阅号:大象保(或搜索微信公众号ID-daxiangbx)。

用户咨询

您的保险疑问将第一时间解决

  • 问题类型
  • 姓  名
  • 称 呼
  • 手机号
  •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免费预约

电话回访

问题解答

信息保护

官方微信群

和象友一起聊保险  福利速递   知识分享

体验官选拔 解锁更多技能 规划师不定期出没解答

扫描添加小助手为好友( pinkpink-tiger
加入微信群